11月2日,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网显示,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测试规范》、《金融科技创新安全通用规范》、《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监控规范》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
其中,《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监控规范》明确了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的监控框架、对象、流程和机制,要求采用机构报送、接口采集、自动探测、信息共享等方式实时分析创新应用运行状况,实现对潜在风险动态探测和综合评估,确保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风险总体可控。
Maker协议中多抵押Dai总供应量超11亿枚,创历史新高:12月30日消息,Maker协议中多抵押Dai的全部供应量超11亿枚,创历史新高,其中抵押ETH-A生成的Dai总量为4.86亿枚,占比为42.3%,抵押USDC-A生成的Dai总量为4.46亿枚,占比为38.84%。[2020/12/30 16:05:33]
值得注意的是,《监控规范》还提及技术使用安全,要求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进行监测。
其中提及,应对区块链风险进行监测,采取以下措施:
机构报送:创新机构参照JR╱T 0193 相关要求,每月报送区块链技术应用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区块链类型、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机制、账本结构、变更记录和风险事件等。
自动探测:通过设置监控节点等技术手段对区块链应用进行探测和验证,识别区块链技术使用风险。
人工核验:对系统进行人工验证,识别区块链技术使用风险。
意见投诉:针对投诉举报等时间进行分析,识别区块链技术使用风险。
舆情监测:对公开、媒体发布的信息、舆情进行分析,识别区块链技术使用风险。
信息共享:对国家网络安全管理部门、机关门通报的信息,安全评估机构、认证机构、科研机构等组织等发布或共享的信息进行核实分析,识别区块链技术使用风险。
此外,还对区块链技术使用风险进行处置发布了措施,涉及监测机构、创新机构、自律组织、监管机构等措施。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