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一则“巨鲸抛售14万枚比特币”的新闻牵动着加密货币投资者的神经。随着比特币价格一路上涨,近期大户钱包地址数据的确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为比特币市场走势提供一些参考。
自2020年3月以来,拥有1000至10000 BTC的钱包地址的持币数量一直处于强劲的上升趋势,至2021年2月5日,该数据增长了14.18%。这是比特币巨鲸们囤币的主要时期。
然而,在过去的两周中,巨鲸钱包似乎正在“减少持有量”。市场正在出现新的抛压?机构是否会受到惊吓或者获利离场?以下图表列出的链上数据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问题。
自2020年11月以来,持有10-100 BTC的钱包地址的持币总数(红线)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总量下降了约128000 BTC。该趋势仍在持续。
贝莱德CEO:未来比特币等数字化货币将发挥更大作用:金色财经报道,贝莱德首席执行官Laurence Fink在接受彭博社的采访时表示,比特币可以成为财富储存手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他称比特币市场仍然很小,同时比特币未经测试且具有巨大的波动性。与此同时,他表示,鉴于很多商业媒体对比特币的讨论非常频繁,以至于比特币已经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他承认对比特币目前在商业媒体上的活跃程度感到着迷,这些商业媒体相信比特币有着非常广阔的未来。他还补充称,在不久的将来,某种形式的数字化货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能是比特币或其他东西。[2021/1/28 14:10:20]
自2020年以来,持有100-1000 BTC的钱包地址一直在囤币,但其持币总量(紫线)在2021年1月2日到2021年2月5日下降了95000 BTC。不过,2月5日至今,其持币总量又增加了117000BTC,创下新高。
持有1000-10000 BTC的钱包地址的持币总数(绿线)在2月5日之前呈现持续上涨势头,其1月份的持币总量增加了约80000 BTC,但在2月份减少了140000 BTC。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大户(紫线)和巨鲸(绿线)的持币总量的变化。这两类钱包地址的持币总量成反比,若其中一类增加持仓,另一类则出现减持,该变化通常是一些大型实体(如交易所、鲸鱼或矿工)进行筹码转移而造成的。
这种现象表明这些筹码很大一部分并非用于出售,而是在托管钱包中进行了重组。1月份,持有1000-10000 BTC的钱包正在过渡到100-1000 BTC之间的UTXO(未花费的输出)。有可能是将BTC放入多重签名方案中,或者托管人正在进行内部改组以满足客户要求。
通过观察保持上升趋势的囤币钱包地址的持币数量,我们可以为上述理论提供更多支持。囤币钱包地址指的是长期持币且至少有两次转入转账且没有支出的钱包(交易所以及大于7年未发生变化的早期矿工钱包除外)。
如上图所示,长期囤币钱包地址中的持币总量仍然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因此,尽管筹码看似在移动并且大户地址正在重新分类,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巨鲸们正在抛售BTC,相反,整体仍然处于吸筹阶段(最近Square和MicroStrategy在“50000美元高位”上方大幅加仓也是一个侧面证明)。
另外,加密货币金融服务公司Unchained Capital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比特币买家控制的比特币供应量越来越大。自2020年3月比特币价格崩溃以来,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买家购买的比特币供应量所占百分比已从5.57%上升至13.38%。即2019年、2020年大部分时间以及2021年比特币的上涨趋势,并没有让投资者选择抛售2017年的牛市期间买入的比特币。
众所周知,最近以太坊手续费一直在上涨。这可以理解为用户愿意为转账而支付手续费溢价。在DeFi的高利润面前,部分用户仍愿意支付高额转账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8月至2020年10月的“DeFi热潮”以及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太坊矿工手续费所得均维持在整体区块奖励的50%以上的份额。
这意味着转账手续费收入与以太坊本身的区块奖励相当,从而使在以太坊挖矿利润大大提高。当前以太坊每日的挖矿收入约25000到30000 ETH(图中紫色部分),这激励矿工将更多的哈希率(图中橙色部分)带入以太坊网络,从而形成安全的能源和硬件保障。2月19日,以太坊的哈希率创下历史新高431.7 TH / s,比2018年7月的市场周期峰值292.1TH / s高出近60%。
对于以太坊用户而言,高昂的费用和拥堵可能是一个挑战,但也表明以太坊协议安全性和产品市场适应性大大提高。去中心化金融应用的需求正在推动对区块空间的大量需求。网络拥堵和高昂手续费的挑战将成为以太坊提高可扩展性和努力以改善用户体验的动力。在ETH2.0正式完成之前,layer2(二层协议)解决方案的落地将成为以太坊生态的重头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