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在“数字王府井冰雪购物节”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分别推出了搭载“健康宝”北京健康码查询功能的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和指纹卡硬件钱包。除了数字人民币消费之外,用户持该产品在健康宝设备上一贴,即可完成健康宝状态查询和登记。
这是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在数字人民币应用之外,首次搭载其它应用功能。而基于卡片形式的“一卡多应用”也给了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更大的想象空间。
近日,某银行从业人员向移动支付网透露,其准备研发并推出“双核硬钱包”方案。
具体而言即是,在一个硬件上加载两个钱包,一个数字人民币钱包,一个行业钱包。类似于此前邮储和中行推出的搭载“健康宝”的可视卡,只不过在功能上更偏向于钱包应用,毕竟健康宝只是一个个人健康状态的信息存储。
可以大胆想象的应用可能有:
1.搭载数字人民币功能和社保、医保等基本保障账户功能的硬件钱包。
2.搭载数字人民币功能和ETC、交通卡等需要预充值功能的硬件钱包。
3.搭载数字人民币功能和健康码、驾驶证、电子身份证等个人身份证明的硬件钱包。
而以上功能甚至可以多个搭配组合,即智能卡行业比较熟悉的“一卡多用”。
一卡多用的好处自然是,一张卡片能够整合多个功能,方便用户免去申请和携带多张功能性卡片的烦恼。而随着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推进,具备高安全等级的硬件钱包自然可以成为诸如社保卡、医保卡等功能性卡片的集合地,但是这样的设想是否可行呢?
一卡多用显然不是什么新鲜词,对于一卡通和智能卡行业从业者而言,一卡多用甚至并不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印象,因为一卡多用往往意味着最后“哪个都没用”。
上市矿企Marathon Patent以2200万美元股票收购Fastblock Mining:8月26日消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加密货币矿业公司Marathon Patent Group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收购2014年成立的矿业服务公司Fastblock mining,交易总价值约为2200万美元。(Coindesk)[2020/8/27]
想想看,周围很多人手里是不是都有一张具备金融功能的社保卡一直放在钱包里没有用?再想想看,很多多功能的智能卡或者可穿戴手环手表,似乎用不了多久都会被扔到柜子的角落。
从移动支付网后台所能搜索到最久远的关于“一卡多用”的新闻是在2010年,彼时正值金融IC卡的发展初期,芯片卡“迁移”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同时社保卡、交通卡等各类一卡通产品纷繁复杂,属于混沌初开的时间点。
彼时,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加快了金融IC卡的推进步伐,而由于从磁条升级而来的芯片卡具备芯片容量大、安全性高的特点,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微型计算机,能够同时处理多种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一卡多用的便利。
2012年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明确了我国移动全融发展的各项技术要求,引导和规范了我国移动金融创新性发展;2013年建成了国家级移动金融安全公共服务平台(MTPS),解决了跨机构间的应用共享、实体互信、系统互通问题,为我国移动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平台基础;2014年央行与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旨在探索移动金融一卡多应用运作模式。2014年底央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全面提升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在各行业的影响为出发点,将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应用按照实现方式梳理总结为三类。
一类应用为普通消费类应用(例如零售业、快餐业、一票制公交车、出租车),是实现金融IC卡普惠民生的重要基础,可采用标准借贷记或电子现金实现;二类应用为分时分段扣费类应用(例如停车咪表、分段扣费制公交和地铁),是提升金融IC卡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可通过电子现金扩展应用实现;三类应用为行业个性化应用(例如医疗健康应用、园区卡),是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通过金融IC卡加载行业应用程序或数据实现。
金融IC卡时代,一卡多用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最终结果来看诸多因素也制约了其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电子现金”的低使用率。
从金融IC卡多应用实现方式的推行上,其中第一、二类应用都提到了通过“电子现金”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在《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要提升电子现金的使用率和便捷性,应将金融IC卡电子现金作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电子现金一类应用的普惠、便民效果。同时,要注重拓展电子现金二类应用,积极推动三类应用,切实提升电子现金使用率和便利性。
然而实际情况是,“电子现金”不仅使用率低,而且不容易被消费者理解。
“电子现金”的使用率低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行业应用对项目主体单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且有的卡片办理容易,挂失、退卡等售后服务异常麻烦,多应用的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明晰,用户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单一项目的便捷度有限,多应用往往沦为单一功能的储值卡及门卡,难以体现联网通用和“一卡多用”的优点。
而不被消费者理解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电子现金的“圈存”过于专业,而银行主账户与电子现金账户的区别、电子现金和闪付的区别等各种专业术语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不了解导致误圈存,有些银行则需要注销银行卡才能圈提出来,卡片丢失后意味着电子现金账户的钱是找不回来的。
2015年11月,银联开始试点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持卡人使用具有“闪付”功能的银联芯片卡或移动支付设备,在指定商户的POS机闪付交易时,单笔消费小于或等于1000元人民币时无需密码、无需签名,也就是所谓的“联机闪付”。而曾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推广过的电子现金,也就是所谓的“脱机闪付”,由于市场反应平平,甚至因为圈存、闪卡等问题而引来槽点不断,最终逐渐退出了市场。
而在金融IC卡的一卡多用上,由于线上应用的迅猛发展,二维码、线上会员等方式具备更便捷、更人性化的用户交互能力,基于卡片的多应用也逐渐开始没落。
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存在将会带来以“芯片”为载体的硬件设备的重新兴起,这其中以卡片存在的可视卡、蓝牙卡、指纹卡等产品将会是其主要形态。
而基于硬件钱包的“一卡多用”也会成为数字人民币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及到的几类应用形态而言,医保、社保、交通、身份证明等都会是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可延伸方向。
不过在移动支付网看来,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同样存在着“电子现金”般的问题,需要提前“充值”才能使用,这会阻碍其发展,这也是为何需要其它卡式形态“软钱包”的原因(详情见:数字人民币卡式“软钱包”和“硬钱包”区别解析)。
那既然是已经在推行数字人民币了,为何不直接将行业钱包普及支持数字人民币呢?
上述银行从业人员向移动支付网进一步解释道,数字人民币正处于推广的初期,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全面普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多应用算是一种前期的过渡方案。
也因此,在移动支付网看来,数字人民币的“一卡多用”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数字人民币全面支持了各行各业,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一卡多用了,因为数字人民币其本身就是一个“互联互通”打破行业支付壁垒的金融基础设施。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