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持续数月的牛市狂欢后,比特币矿业在近期突然陷入舆论漩涡与监管潮中,同时也给加密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在舆论方面,比特币挖矿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引起行业外的诸多批评,特别是马斯克因此暂停特斯拉的比特币支付功能后,矿业开始大规模对挖矿的能源与环保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彻底改变外界对矿业的偏见。
在监管方面,中国国务院以及多个地方政府都明确表态要打击比特币挖矿,部分地区已经在开始清退比特币矿场,由此比特币的算力「去中国化」进一步加速。
围绕着这些挑战,比特币矿业也迎来了历史上发展形势最为复杂的时期,迫使大部分比特币矿工都做出不同形式的调整与应对,例如挖矿能源类型的更改、矿场的关停迁移等,同时对行业的算力格局以及能耗排放产生根本性影响。
众所周知,比特币挖矿的过程即是计算数学难题的过程,而该过程需要运行专门的硬件并消耗大量的能源,矿工数量越多、记账竞争越激烈,能耗与碳排放也就越高。
正因为如此,比特币挖矿由于造成大量能耗长期受到外界的大量批评,被认为在浪费能源的同时,对气候变化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而随着碳中和战略在全球具有越来越高的地位,这些批评也愈发猛烈。
所谓碳中和,即特定国家或企业、机构测算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近几年,由二氧化碳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显著并仍然得到有效控制,联合国环境署在2020年最新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中表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短暂下降,但世界仍然朝着截至本世纪末升温超过3°C的方向发展,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所规定的「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C内,并致力于实现1.5°C温控目标」的水平。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自去年以来对碳中和战略的讨论明显增多,法国等多个国家都提出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拜登在就职美国总统首日即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计划在2050实现碳中和,为此还将投入2万亿美元推动清洁能源的研发与使用。
AMC影院计划于3月支持DOGE和SHIB:金色财经报道,AMC首席执行官Adam Aron刚刚在推特上宣布,该全球最大的电影院连锁店“很可能”在今年3月增加对Dogecoin和Shiba Inu的支持。通过公司网站进行的各种付款都将接受这两种加密货币。[2022/1/7 8:30:48]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化石燃料依赖较高的比特币挖矿产业首当其冲成为众多环保人士的批评对象。根据剑桥大学另类金融中心 (CCAF) 此前调查研究,比特币网络的总能耗介于 40 到 445 太瓦时 (TWh) 之间,中心值估计约为 130 太瓦时,与阿根廷整个国家耗电量相当。同时,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比特币矿工都在使用化石燃料进行挖矿。
长期以来,加密行业内部对外界关于比特币过度耗能的批评都予以了反驳,例如Galaxy Digital发布定量研究报告指出,传统银行系统所消耗的能源是比特币所消耗能源的两倍以上;Coinbase发文认为能源的使用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资源使用中获得的价值,而比特币比许多行业在资源上的使用效率高得多;加密研究者Gianmarco Guazzo亦撰文指出,比特币所消耗的能量是必要的,目的是使加密货币免受网络攻击和篡改协议内的数据。
不过,这些观点大多建立在对比特币网络价值的认同的基础上,对于这些原本对比特币价值存在质疑的研究者则很难成立,故而行业内外长期对此争论但又难以达成一致,但随着马斯克以比特币旗手的身份倒戈并对比特币能耗进行批评,比特币矿业乃至加密市场方才重新审视这个话题。
目前,加密行业的回应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直接进行挖矿活动的矿企与矿工,由于更改挖矿能源会直接增加挖矿成本,加之近期比特币价格持续震荡、采用清洁能源需要时间,目前大部分矿企都没有直接表态。
其中,灰度旗下矿企Foundry的创始人Mike Colyer明确持负面看法:「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愿意为清洁能源比特币支付溢价的人。因此,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使用清洁能源开采比特币毫无意义。」
Bitstamp聘请亚马逊前高管为首席财务官:据官方公告消息,加密货币交易所Bitstamp聘请了亚马逊前财务总监Stephen Bearpark作为其首席财务官。他将接替上个月离开公司的首席财务官Edward Kemp。[2021/4/22 20:45:26]
不过,在马斯克与Michael Saylor组织下, Hive Blockchain、Hut 8 Mining、Marathon Digital和Riot Blockchain等多家北美的主要比特币矿企组建了比特币挖矿委员会,并同意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能源使用的透明度,加快可持续发展计划。
同时,许多矿企过去已经在尝试使用水能、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挖矿,知名矿企Argo Blockchain今年3月即宣布启动纯清洁能源驱动的比特币矿池Terra Pool,Neptune Digital Assets 和 Link Global 同月也宣布将在加拿大启动由太阳能、风能和天然气驱动的比特币矿池。
另一方面,许多使用比特币网络的企业表示将购买碳信用额度或向碳抵消组织捐款,以抵消其业务运行产生的碳排放。
5月20日,FTX与BitMEX两大交易所相继宣布将致力于碳中和,其中FTX表示将捐赠100万美元以抵消其使用的区块链资源,BitMEX则承诺每产生1美元区块链费用即捐赠0.0026美元来抵消其碳足迹。
此外,OSL、Greenidge、GSR等企业则宣布购买碳信用额度,这类产品主要是由特定能源改进项目支撑,购买所支付的资金将用于环保项目。以OSL购买的碳信用产品为例,其由核证碳标准开发和管理组织Verra发行,印度Ghani可再生太阳能项目生成,以替换使用石油能源的电厂产生的电力,从而避免排放二氧化碳。
尽管马斯克暂停特斯拉接受比特币支付的事件对当时的加密市场带来破坏性影响,其本人也因此受到诸多批评,但不过需要承认的是,马斯克的推特重新将环保议题推动为加密行业主要议题,此后诸多矿场与企业响应计划采取更加环保的挖矿方式,这对于比特币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被主流社会认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与全球其它国家以舆论批评为主,中国对比特币挖矿则直接进行了严厉打击行动,自4月以来在新疆、内蒙古、云南等省份都出台了明确政策关停比特币矿场,反映出中国政府对比特币挖矿问题的格外重视,背后亦是碳中和战略的压力。
2020年9月下旬,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任务。
今年3月15日,习总书记还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而在这个目标之下,比特币挖矿产业是主要阻碍之一。由于中国是全球比特币挖矿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同时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大部分挖矿活动使用化石燃料,中国可以说是比特币挖矿所产生碳排放最多的国家。
今年4月初,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多名学者在《自然》杂志子刊发表论文称,中国与比特币挖矿相关的能耗和碳排正在快速增长,基于一个模拟的碳排放模型,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中国比特币挖矿能耗会在2024年达到约297万亿瓦时的峰值,并将产生约1.3亿公吨的碳排放。这个数值超过了欧洲全部中等国家(如意大利或捷克共和国)的全年温室气体排放量。
因此,中国多地政府一改过去对比特币矿场的暧昧态度,接连发文要求关停比特币矿场,最早是内蒙古在今年2月公布的《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中表示,拟全面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2021年4月底前全部退出。此后新疆、青海、云南等地都发文明确关停比特币矿场,仅以水电能源为主的四川省尚未明确表态。
在如此政策背景下,上述地区的比特币矿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量矿工表示其矿机所在矿场已经关停,并计划抛售其矿机,也有矿工表示计划将矿机运输到海外继续挖矿。受此影响,比特币网络的日均哈希率在6月10日跌至114 EH/s,已经较5月高点下跌约42%。
一方面,火币、人人矿场、薄荷矿业等多家企业宣布停止提供比特币算力或矿机托管相关服务;另一方面,多家中国矿企在近期密集宣布海外矿场投资计划。5月26日,深圳矿业公司Bit Mining投资933万美元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矿场,6月5日,第九城市宣布收购加拿大矿场Montcrypto并投资另一矿场Skychain。
可以预见,在各地政府的打击下,中国的比特币矿场与矿工数量将持续缩水,其算力在全球的占比也将持续下跌。在很多中国矿工看来,中国正在继失去比特币定价权之后,再一次失去比特币算力主导权。
不过对于比特币网络而言,这仍然存在其特殊的意义。由于低廉的电力成本,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比特币挖矿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比特币网络超过60%以上的算力都位于中国,被认为对比特币网络的去中心化有所负面影响。
随着中国对比特币矿场的进一步打击,以及矿工出海运动的兴起,位于中国的比特币算力份额势必还会进一步减少,加之美国多家矿企正在加大投入,比特币算力的完全去中心化很可能会间接得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中国比特币矿工的利益被牺牲,但整个比特币网络的叙事完整性乃至基本面可能会从中受益。
如今来看,比特币矿业接下来很可能会进入较长时间的阵痛期,舆论压力与监管压力都将持续存在,但对于主流社会而言,比特币矿业在经历这些调整后可以基本弥补过去存在的不足,甚至可以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被更多人接受扫除一些障碍。
作者 | 胡韬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