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高承实”原创,授权“金色财经”首发。
由于汉语言的模糊性,为了确切地分析和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即DeFi的哪些内容,需要接受谁的监管?
DEFI是一种建立在区块链公有链智能合约之上的去中心化货币金融解决方案。区块链公有链的去中心化和系统集体维护,智能合约的自动和强制执行,链上交易隐含的“交易即支付、支付即清算”等特性,都使得DeFi可以自动自发运行,而无须第三方机构监管。
但这种系统自动自发运行,只是基于技术层面实现的去中心。是否需要对DeFi进行监管,还需要考查更多内容。
如果“监管”的主语是央行一类的国家机构甚至是跨主权机构,而宾语是DeFi所要处理的相关机构交易的货币或代币,那么这种监管无疑是必要的。因为DeFi只是技术层面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它能够解决的只是交易双方在去中心无信任的环境下的金融货币交易问题,并不能够解决链上资金以及资金在链下的使用合规问题。如果这笔资金的转移涉及到反、、暗网交易等被国家严令禁止的内容,作为央行这一类国家机构或者跨主权机构当然有必要对其流向进行合规性审查。
工信部:加速应用基于区块链的防护技术:7月12日消息,工信部今日公开征求对《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发展创新安全技术,加速应用基于区块链的防护技术,推进多方认证、可信数据共享等技术产品发展。[2021/7/12 0:44:39]
如果“监管”的主语还是央行一类的国家监管机构,而宾语是具体的DeFi业务本身,情况就要略微复杂一点。一般情况下监管机构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介入到具体的金融货币的转移支付过程中,尤其是DeFi这种基于智能合约实现、所有交易记录又都在链上可查的转移支付过程。因为这种转移支付耗费时间极短,又具有极强的确定性,很少会发生支付不能如期按DEFI规定的情形运行的情况。
但事情总有例外。DeFi世界并不仅仅局限在链上,个别时候个别业务也需要链上世界与链外世界发生关联。比如抵押借贷,在极端情况下,因为需要通过预言机机制引入外部价格,如果外部价格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度波动而带来流动性危机,那么有可能会导致智能合约不能及时完成抵押资产的清算,进而引发智能合约自身的错误或危机,再进而有可能引发智能合约相关方总体资产危机或相关方以外的其他方资金使用方面的外部性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尤其是随着DEFI的进一步发展,多种DeFi功能组件通过乐高积木的方式进行构造,而又没有对其中可能的风险传递路径和可能性进行形式化验证,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由DeFi内部的一点点风险逐级向外传递和放大。这种时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监管机构,比如中央银行提早介入,但这种介入也还是可以通过对相关方交易头寸的控制实现。而这种控制,一般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对智能合约相关前置条件以及交易条件的控制来实现。
如果“监管”的主语是DeFi业务涉及到的相关主体或机构,而宾语是DeFi具体的业务内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主体机构对其业务内容的监管,也就是其资金头寸,或者由资金头寸变化引发的杠杆率变化或者流动性变化等等内容,应该作为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或触发要素写入智能合约当中,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相关主体或机构对业务风险的监管监控。
这也就意味着DeFi能够将传统的一大部分技术性监管内容变成基于智能合约的全程追踪可控。
传统金融业务由于不能实现全流程的在线监管监控,因而可能发生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重大的金融危机,比如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但DeFi就可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意味着对于这种类型的临管,DeFi有着比传统金融更高的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作者:高承实,密码学博士,区块链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